空氣動力學是關于空氣流過物體的研究,自然是賽車設計中不可缺少的考慮因素,一輛車要想跑得快就必須克服空氣阻力,所以車頭的體積越小越好,它還需要足夠的附著力來應付彎道,這就得靠下壓力幫忙。
最簡單的發(fā)明通常是最好的。60年代晚期,當導流翼出現(xiàn)在F1運動中時,空氣動力學的角色變得空前重要起來。這種裝備的作用是提高下壓力和附著力,從而使車子轉彎時打轉的可能性減小,速度更快。雖然數(shù)年來導流翼的開頭有所變化,但它一直被F1賽車所采用。其實這一技術早就被應用于航空領域。飛機用翅膀來獲取升力,F(xiàn)1賽車則正好相反:它需要的是負升力,也就是下壓力;這是通過把機翼狀的導流板顛倒安裝來實現(xiàn)的。從側面看,導流板也是平的一端朝前,但與飛機翅膀不同的是其后端朝上撅起成曲線形,這樣氣流通過時就會把它朝下壓。
賽車工程師經(jīng)常在最大下壓力和最小風阻兩方面做出權衡,這一權衡視不同的賽道而定。像摩納哥和匈牙利這樣多彎的賽道對下壓力的需求最大,最小的則是直道最長的蒙扎。在那里比賽時技師們會把前翼向后傾斜,減少車頭的受力面積以降低風阻。這會使車子的過彎性能受到限制,但它在直道上所達到的空氣動力效率遠不止彌補于此。
蓮花車隊的老板科林--查普曼在賽車的后懸掛上安裝了尾翼,把下壓力進一步提高了180公斤。懸掛因不堪重負而發(fā)生斷裂,雖然得到加固,但還是在1969年的西班牙大獎賽引發(fā)了事故,導致高位尾翼被禁。從那以后,尾翼的安裝必須更低更牢固。于是設計者們開始想辦法讓前后翼發(fā)揮出最大的潛力。1970年,蓮花車隊的賽車上安裝了翹起角度更大的板條尾翼,在風阻不變的前提下能產(chǎn)生更大的下壓力。他們還利用楔形的底盤進一步提高下壓力。1971年無紋輪胎出現(xiàn),其優(yōu)越的抓地性能減少了賽車對下壓力的需求,也給設計者們增加了一個需考慮在內的不定因素。
1977年,查普曼再次取得技術上的重大突破。雖然地面效應不是他發(fā)明的,但是由他引進F1的。查普曼和他的設計小組在賽車兩邊安裝側艙并把底部制成導流板狀,然后用活動板條把側艙與地面之間的間隙密封起來,以防止氣流從側面進入車底。車尾的喉管使車底的空氣加速流動,從而形成了一個低壓區(qū),由此產(chǎn)生的巨大下壓力把賽車吸向地面。采用這項技術的蓮花78賽車更主導了1978年的世界錦標賽。到了1980年,地面效應產(chǎn)生的下壓力已達車重的兩倍,而且隨車速的加快成倍增長。一輛 F1賽車能倒著個貼在風洞頂上行駛,因為下壓力足以把它按在那里。
由于地面效應產(chǎn)生的下壓力如此巨大,F(xiàn)1賽車的翼板不再需要翹的很高,其實氣動力效率因此大大提高。事實的確如此:1979年的飛箭A2賽車在比賽中沒有使用任何前翼。創(chuàng)意很好,只可惜車子沒能有效地利用它的下壓力。1983年,地面效應被禁止使用,所有的賽車都必須是平車底;于是前后翼的開頭再次成為設計重點。21世紀的F1賽車設計者們正在想方設法讓導流板產(chǎn)生更大的下壓力,同時盡量少增加風阻。這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探索。
[1]
相關文章:
·F1奧地利站賽后新聞發(fā)布會
·F1在中國哪座城市舉辦尚未確定
·關于F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