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文章,如需轉載或者投稿,請致信:morain@pcauto.com.cn或留言: 對于一款新車,消費者在購買之前比較關注的因素,除了價格、外觀、品牌,再就是性能。不過,大多數消費者都不是汽車專業(yè)人士,所以對汽車性能的認知能力便非常有限。連肉眼所能看見的指標數據以及零部件,都很難做實際觀測,至于那些高深繁雜的技術參數,就更是“丈二和尚”了。 目前,消費者想摸“丈二和尚”的“頭腦”,主要是閱讀廠商提供的車性描述,也就是產品宣傳單。 遺憾的是,時下相當數量的車性描述,都是由廠商單獨編撰,因此免不了出現隨意無序、夸大其辭和模糊虛假之類的現象。突出表現在技術指標上。 比如油耗。通常標注的是90公里等速時的數據。這里所說的前提條件,其實相當于實驗室狀態(tài)。那個“90公里等速”的滋味,對于任何普通車主而言都是嘗不到的。于是,這樣的油耗指標就是虛幻的理論值,也是很難驗證的。如果廠商真的是負責任地做完測試之后填上的數據,倒還稍微有點參考意義。如果他們是想當然地瞎估計,那么消費者可就容易被蒙蔽了:實際跑起來總是遠遠超過廠商給出的數值,您找誰說理去? 再比如0~100公里加速時間、剎車距離之類。完成這些試驗過程,照樣受許多因素的制約,比如路況、風速、油質、駕駛技巧等等。這樣,廠商給出的數據還是一本糊涂帳。 用這種方式描述汽車性能指標,好象是一直沿襲多年的習慣。這種方式的特點,總是廠商高高在上地“王婆賣瓜”,沒有權威機構認證,也沒有執(zhí)法部門監(jiān)督,反正人家就那么寫了,甚至還冷冰冰地做了聲明:上述內容不做驗貨依據,本公司保留修改的權利…… 這就更有恃無恐了。我隱約覺得,一些產品在描述車性的時候,已經不是為了如實地向消費者提供參考,而是為了給產品臉上貼金,為了跟同類產品的“輿論競爭”。 如此一來,消費者可真是太被動了吧?信,還是不信?信,又如何?不信,又怎么樣? 好在大多數消費者還是憨厚老實的: ——買了一輛據說帶ABS的車,就一直以為這是價值不菲的先進設備。后來從行家那里才得知,那ABS不過是落后的機械式的。 ——買了一輛據說是超級省油的車,1.6排量百公里油耗僅為4、5升,但開了半年,平均油耗卻一直在10升以上。車主找商家咨詢,對方當然一口咬定:您呀,駕駛技術真是差呀! ——買了一輛據說是配置了EBD的車,但到底配置沒配置,EBD究竟什么樣,安裝在哪兒,卻始終也說不清楚,反正就覺得自己的車里安裝著那玩意,撈個自我安慰而已。 ——買了一輛據說是采用了全進口綠色玻璃的車,廠商信誓旦旦的表示,這玻璃極其先進,強光和紫外線都照射不到車里來。但駕駛的時候呢,臉上、胳膊上是否爬著紫外線,終歸是半明不白…… 也許我是多疑了,也許人家廠商標明的數據都是真實準確的,都符合國際慣例。但我還是想多一句嘴:汽車是個特殊的大商品,任何描述都必須是客觀的、有意義的。因此,當那些描述在面對消費者之前,應該多出一道程序,也就是請權威的管理部門過問一下,核實一下,監(jiān)督一下,確保描述的公正與可靠,確保汽車品質得到全面準確的評價,讓“弱勢”消費者心里踏實些。 得寸進尺的我居然還有個奢望,工商質檢大蓋帽們趕緊為汽車廠商制訂個規(guī)矩,關鍵數據在什么樣的統(tǒng)一環(huán)境下測試,由誰去主持測試,在產品宣傳資料上該寫什么不該寫什么,該怎么寫……明令這些要素都按部就班,不許蒙人,不許胡鬧,否則,嚴懲不貸! 概括起來,就是認為:車性描述該有個章法了! 在相關事宜尚未理順之前,消費者買車的時候,對那些天花亂墜的車性描述一定要多個心眼,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只有在參照廠商描述的同時,親自驗證一番,并聽聽老車主的感受和專業(yè)人員的意見,做橫向與縱向的對比,這樣才能得到詳盡的結論,以指導選車、購車。否則,貿然偏信廠商一家之言,出現什么誤差或悔恨,您可別怪別人…… 原創(chuàng)文章,如需轉載或者投稿,請致信:morain@pcauto.com.cn或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