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與朋友聊天,談到中國的電影炒作成風,所謂的“大片”、“巨片”層出不窮,但每次都是興沖沖走進電影院,嘴里罵著走出電影院。朋友說:“大片都是炒作出來的,還不如看一些小制作的電影更帶勁。”我并不是一個電影迷,一年也難得到電影院去一趟,但他的這番話讓我深有同感———出于職業(yè)本能,我想到了汽車。
按照我的總結(jié),一部電影的炒作套路大致是這樣的:開拍前,先是大范圍選秀,最好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選,然后弄出男主角和女主角的緋聞、導演和演員的糾紛,把觀眾眼球吸引過去,而真正開機后,拍攝方又故意保密,絕不對外透露半點風聲,急得狗仔隊們滿街轉(zhuǎn)。但老是對外封鎖消息又容易被人遺忘,于是拍攝方又會故意對外發(fā)布一些小道消息。等電影首映時,觀眾的胃口已經(jīng)吊得老高了,唯一能做的只有一條,就是掏錢進電影院。
現(xiàn)在的汽車界,何嘗又不像娛樂圈呢?一款新車離下線還有一年多的時候,炒作就已經(jīng)開始了,先是廠家高層有意無意地透露口風,說我要生產(chǎn)某款車型云云,在媒體大肆報道之后,廠家又有人出面澄清,說我們生產(chǎn)的不是這款車,而是一款針對中國市場而全新開發(fā)的新車。終于等到車型在國內(nèi)車展上亮相了,媒體又開始猜測上市時間和價格,但廠家偏偏就是不說。不說也不要緊,一些消費者的胃口早已吊起,連新車的影子都沒見著,就準備掏錢了。
眼下這一幕又在上演。?怂、賽拉圖離上市還有一個多月的時候,價格還沒譜,一些消費者已經(jīng)按捺不住,開始排隊到經(jīng)銷商那里交定金。正如看電影有“追星族”一般,這些消費者也是鐵桿的“追新族”,不可否認,他們中有一部分人的確是喜歡這款車,但可以肯定的是,相當一部分人是被廠家和媒體的炒作“忽悠”得暈了頭,對于這款車存在哪些缺點、究竟值不值得買并沒有很清醒的認識。
“追星族”捧紅了娛樂明星,讓他們更加傲氣;同樣,“追新族”救活了一些汽車廠家,讓他們更加牛氣。今年上半年,有一款新車還沒上市,據(jù)稱定單就有2萬輛,我沒看到這個廠家的老總宣布這個數(shù)字時的表情,但我相信他一定激動得漲紅了臉。正如外界所預料的那樣,這款新車上市時的價格偏高———廠家的想法很簡單,2萬多人排隊交定金,夠我過半年好日子了,價格干嘛不定高一點?至于2萬輛之后怎么辦,別擔心,還可降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