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人在辦交通時,首先想到為一般百姓服務的交通,而沒有辦只為有錢人和有權人服務的交通。 人人有小汽車,成為一個車輪上的國家,要消耗好多倍的能源,要造成好多倍的污染。有人要買車,沒有辦法,只好讓他們買,但需請他們多付一點錢。社會已設計出一個沒有私人汽車也可以很好地工作和生活的交通網(wǎng),在這個網(wǎng)中,一切日常的交通需要已經(jīng)得到了滿足。在此之上,如果還想要小汽車,就被歸入個人愛好和享受之列。有愛好,想享受,這都很好,但既然不是生活必需品,就必須為此多付出一點,就像買煙、酒、香水等也需多交一些稅一樣。 瑞典社會當然很富裕,人均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在全世界排前幾名。瑞典自己也生產(chǎn)很好品牌的汽車,比方說“沃爾沃”(Volvo),是世界名牌,據(jù)說這個牌子在香港和臺灣很好賣,美國和加拿大的中國人也喜歡,因為在那些地方,車牌的中文譯名是“富豪”,富豪們或希望成為富豪的人都很喜歡這個牌子。但是,不能僅為富豪服務,這是原則問題。當然,他們在制定政策時,能否只從民眾的利益而非資本家的利益出發(fā),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也許連左翼的社會民主黨也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但最起碼,他們形成了一個基本的輿論共識,為資本家而制定政策,只想產(chǎn)品銷售而不想人民福利是一則丑聞。瑞典地廣人稀,全國的人口還不到900萬,少于北京市人口,但他們并不認為有足夠的地方給小汽車修路,供小汽車污染。他們在小汽車年度檢查方面很嚴格,努力減少尾氣污染。但這不夠,最根本的辦法還是限制小汽車本身。小汽車并不就等于現(xiàn)代化。 出國回來,常有人問我,見到“某某”了嗎?這個“某某”,有時是指姓張的某個人,有時是指姓陳的某個人。他們都是去了美國。我在瑞典,和他們隔著一個大西洋,過去又不很熟悉,沒有什么來往,怎么可能見到他?這個問題我總覺得奇怪,一個挺有知識的人,怎么這么提問題。后來經(jīng)人指點才恍然大悟。在許多國人的心目中,世界上其實只有兩個國,一個是中國,一個是外國,盡管他們不這么說。就像許多大學里有兩個系,一個是中文系,一個是外文系一樣。這個外國,主要就是美國,因此外文系里也就主要學英語。清朝時中國官員們認為外國人為了嚇唬中國人,把一種夷說成很多夷,表示堅決不上這個當,F(xiàn)在則思路明確,學外國就學美國,絕不復雜化,搞出那么多花樣。于是刪繁就簡,現(xiàn)代化就是美國化。美國早就普及了小汽車,現(xiàn)在都到了什么時候了,中國人還想不開?留學生就應該做個榜樣。可惜,這個榜樣我做不成了,因為我只是一般老百姓。拿著一般老百姓的工資,也愿意過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惟一希望的是市內(nèi)交通變得好一點,不逼人買車。
相關文章: ·國外駕照如何考?六旬老頭口述加拿大考照經(jīng)歷 ·車談:“楓葉之國”加拿大車比人還要多
[上一頁] [1][2][3]
-
作者筆名 |
簡短內(nèi)容 |
發(fā)表時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