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聲音才是噪音?德系車噪音大PK
先說說A6,車主原來買的是那輛天籟(個子不大 想不通這家伙就喜歡大車)。他說感覺A6開起來比天籟肉,我到沒覺得。我個人感覺,天籟在80km/h風躁較A6明顯,讓車內人有高速的錯覺,坐到駕駛席,讓人心平氣合,沒有巨大的駕駛沖動。而且車里的花花綠綠的顯示設備更吸引人員注意力偏向車內。高速時的風躁A6和A4是所有車中最對我胃口的 ,我比較喜歡那種悶悶的移動的聲音,既不擾人,但是又有良好的信息感(畢竟開車不是玩命,能夠平穩(wěn)而高興的到達目的地才是開車最大的享受),胎噪也不是很猛。
A4和A6最大的不同在于對發(fā)動機噪的控制上,A4的發(fā)動機聲傳入車內的要比A6多,能較清晰的感受的加速時的感覺(這個沒研究過 也可能是A4的A18T發(fā)動機在作怪 A6的2.4聲音真的不大)。作為高檔車,尤其是商務為主的車,A4和A6都對隔音作過很好的處理。門內和其他細節(jié)處的隔音材料都有布置(看國外奧迪生產過程中有介紹,隔音材料看著很高檔的樣子,比國內什么大能那些東西看著有技術含量,不知道國內是不是也用了同樣的東西)。但是經過處理可能會使喜愛駕駛和極限操控的人感覺不爽。這也是其定位所致,好像A4在國內賣的一般,個人覺得運動型的商務車這種尷尬的定位在中國應該吃不開。
寶馬登場:
開寶馬、坐奔馳。國人對別模我的認可度可以說是任何一個車都比不了的。現在可能大家都不會買了,聽說已經被歸為二奶車和爆發(fā)戶專用車型了。不管那個反正買不起,說正事。
駕駛是我們的生命。這句花好像是寶馬的前總裁說的。
駕駛樂趣是寶馬最大的特點,雖然經過很多革新,但是寶馬對駕駛的追求一直沒有改變,其聲音控制也是一樣,很有把發(fā)動機就是一切的感覺。
作為高檔車,寶馬對風噪和胎躁也都有控制,可是絕不會因為這些喪失了駕駛的感覺,尤其是改裝的M3、M5、M6, 根本就沒想過要修飾自己的胎躁,原來和一個賣寶馬JS說寶馬的聲音不小,JS說這車在路上就是讓人家看的讓人家聽的 不整點動靜怎么對得起花這么大價錢……
說到我開的這輛BMW320i,是一個親戚買的上一代產品,和同在他們樓下停的另一輛國產的BMW3比起來總感覺不太一樣。大家都說一眼就能看出那個是國產的那個是進口的。我也問過為什么,大家都說,看那國產車的接縫多大,表面的漆多糙(看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希望國內廠商真要加把油了)。
打著火,聲音很小,在車內有時候感覺好像車沒啟動。行進中覺得發(fā)動機的聲音一直伴隨著我,不是很噪但是確讓你感受的到。胎躁低速時還好,沒有什么感覺,到了高速胎躁就顯出來了,發(fā)動機噪音方而輕的多了,風躁感覺上和奧迪差不多,控制的很到位,高速時略比A6大一點。
可能是對寶馬要求過高,開過以后并沒有覺得BMW符合我心里想的那樣,只是一個不錯的車。但是我對BMW的內飾很喜歡,雖然我不喜歡木內飾,覺得太俗而且不符合年輕人的風格?墒强吹紹MW的內飾,我卻很喜歡,那種木紋內飾和車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讓人賞心悅目。這可能就是木內飾經久不衰的原因,那些低檔車非要用什么木頭來充高檔車 反而讓人覺得畫蛇填足,讓人倒胃口,這可能就是造車真正的差距吧。
德系解析:想要對德國車的解析做到面面具到真的很難,德國車的聲音控制風格各有不同,而且偏重也不同,是在歸而類之,只是說德國人造車時真的在替客戶想,知道客戶想要的,但是又并不功利。他在造車時也把自己造車的理念很好的傳遞給客戶了,總體上德系車對風躁的把握都比較到位,其他的只能說百花爭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