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熱炒的話題之一,是所謂的“國際駕照”。經過多家媒體的不懈追訪,終于弄清所謂由“聯(lián)合國直屬機構”簽發(fā),可以在世界180多個國家使用的“國際駕照”,只是一張做工精良的花紙而已。如果上述報道不虛,則這起打著“聯(lián)合國直屬機構”旗號的“駕照風波”,又對信息不暢但需求旺盛的中國人開了一起“國際玩笑”。
騙局被揭穿,對于我們來說當然是好事。但事情到此顯然不算完結——如果我們真的需要一本國際駕照,又該怎么辦呢?媒體也給了回答,可以到中國公證機關出具相關證明。事情如此簡單,過去我們竟不知道,是我們閉目塞聽,還是有關部門沒有盡到職責?
騙子固然可惡,但嗅覺絕對靈敏,而且“服務意識”一流。雖說非法,但代辦“國際駕照’的中介機構已經在北京、上海、武漢、南京等地開設了分支機構。2000多元的費用實在不低,但也沒擋住這些非法公司的業(yè)務興隆。可見中國人對國際駕照已經形成了相當普遍的需求。在需求旺盛的情況下,誰能提供供給,誰就搶到了生意,這是買賣場上最簡單的定理。聲言能夠辦理國際駕照的非法中介,鉆的就是這個空子。
但是,駕照不是商品,所以辦理國際駕照就不是一單買賣。按照媒體引述權威部門的說法,駕照,包括國際駕照,只能由各個國家政府指定的機構辦理,道理也就在這里。同樣是按照媒體引述權威部門的說法,國際通行的國際駕照只有加入《聯(lián)合國道路交通公約》的國家才能辦理,而中國沒有加入這個公約,所以在中國不可能辦到國際駕照。也就是說,盡管已經有許多中國人有了對國際駕照的需求,但在目前的情況下,還沒有辦法獲得。
中國正在和國際接軌的過程之中,很多事情還沒有真正接上。加入《聯(lián)合國道路交通公約》也是一件嚴肅的大事,怎么入、什么時候入,也不能僅僅取決于我們一時、一事的需求,還是要交給政府有關部門細細地斟酌。但是,對于這種情況,政府有關部門似乎有責任向百姓做些說明,讓百姓明確了解到實際情況,也就可以避免蒙頭蒙腦地瞎撞,倒讓那些非法中介鉆了空子。而就到目前為止的事態(tài)而言,讓人覺得政府有關部門遠不如從事非法中介的商人們對百姓的需求敏感,也不如媒體對問題的反應快捷。
現(xiàn)在各方都在強調政府對社會、對公眾的服務意識,而在這件事上,體現(xiàn)出政府有關部門對社會需求的敏感程度和服務意識還有待加強。而且即使事情發(fā)展到現(xiàn)在,政府有關部門依然沒有一個明確而且權威的說法,百姓依然有點如墜霧中——某媒體引述某政府部門的說法,說中國人要到國外短期駕車,只需辦理公證。而另外的媒體引述另外的政府部門的說法,稱辦理“真正的國際駕照”,也只需“向自己國授權下的公司提供本國駕照即可,費用需80美元”——我們究竟該聽誰的?信誰的?
所以還是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給個權威可信的說法——我們到底怎樣才能獲得真的“國際駕照”?或者根本不能。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