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新聞被以極快的速度傳播著。 一個連續(xù)違章的行人,在北京長安街上一個叫鬧市口的路口被一輛正常行駛的機動車撞上了。結果造成了一名年僅18歲上崗也只有一個月的交通協(xié)管員死亡,一名交警重傷,而本人也住進了醫(yī)院。當時的時間是下午的五點三十分,正是北京交通的高峰期。五輛車因他相撞,交通堵塞長 達一個半小時。而在這個路口上根本就沒有人行橫道,行人全是通過地下通道穿越長安街的。 悲劇發(fā)生后的第二天,政府的執(zhí)法部門——公安交通管理局就召開了一個新聞發(fā)布會,向大家通報了事件的經過,轉過天來交管部門再次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就一件事情連續(xù)兩天由政府部門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在筆者的印象中并不多見),宣布撞人司機已經被行政拘留了。 筆者大膽地按新的交通法粗算了一下賠償責任:撞人司機將向死者的家屬賠償損失;撞人司機還將向傷者賠償醫(yī)療費用及經濟補償;因行人違章導致其他被撞的四輛車的損失也要由她賠償……如此算下來,50萬-60萬元可能還打不住。 這也是即將于明年實施的今年5月實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最引起爭議的地方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和行人發(fā)生交通事故時責任如何判定與賠償多少金額。 面對社會各方觀點的激烈爭辯,北京市人大在制定《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辦法》時沒有“一刀切”,大膽采取聽證會制度,讓各種民意得以表達,盡可能平衡公正與公平的天平,最后確立了機動車車主無責任條件,減少無責任機動車車主經濟賠償比例,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點評 從電視畫面上看到,躺在病床上的肇事人的思維仍然停留在“我想過馬路結果被車撞了”的水平上。而據(jù)媒體報道,在一些地方已經出現(xiàn)專以“交通撞人”索取錢財?shù)陌咐。回想今?0月北京市人大常委會論證新交法的時候,北大法學院鄧峰博士曾說過的一段話: 任何一部法規(guī),如果脫離社會效率和法律理性,都將是極危險和不尊重法律規(guī)則自身邏輯的。對于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行人發(fā)生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認定,新法規(guī)顯然忽略了侵權法的目標:侵權法的目標不是簡單的分配損失,更為重要的是,應當減少事故的發(fā)生,提高預防水平,從而提高整體的社會效率和社會福利。如果違背了民事法律規(guī)則的最根本性準則:平等,而賦予一方在無過失情況下受懲罰性賠償,不僅可能造成社會不道德行為,更重要的是,造成了系統(tǒng)性的歧視。 相關文章:新交法:5齡童被撞成植物人索賠347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