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塊錢夠干嘛的?車商老板全球考察?不夠機票錢。打一把價格戰(zhàn)?未必吸引大伙的眼球,就在上周,來自歐洲的一款車猛降了5萬元。3萬塊錢,還不夠一輛中高檔車的利潤。但用這點錢應付汽車召回制度,輕而易舉。按《缺陷汽車產(chǎn)品召回管理規(guī)定》第7章42條罰則規(guī)定,對隱瞞缺陷的汽車制造商,僅處以1萬-3萬元的罰款。
“3·15”召回制度隆重推出,雖然苦等了一年半,雖然條款定得粗糙了點,但有了規(guī)矩,總歸是好事,給咱車主撐腰嘛。
像是生怕咱層次低,給誤讀了,媒體連篇累牘地夸獎:這制度可是個好東西。還好心地來“掃盲”,不厭其煩地念叨:“召回不是包退包換,不能包治百病,更不會經(jīng)濟補償……”
不補就不補吧,能約束車商,別胡作非為就成。制度的本義,就是要求企業(yè),如果車不達標,有可能導致安全及環(huán)保問題,就得負起責任來。
如何約束?誰違規(guī)就懸賞25萬通緝誰?還把他的照片貼得滿大街都是?那是公安部門的事?删土P個3萬,未免也太溫柔體貼了。這弱不禁風的召回制度,是給咱消費者撐了腰,還是想讓咱閃了腰?
制訂規(guī)定的部門出來自圓其“規(guī)”,一是立法權限受限,二是立法目的不是懲罰重在引導。生怕大伙不明白,又補充道:如果汽車制造商發(fā)生隱瞞缺陷的行為,質檢局將在媒體上曝光。雖然沒罰幾個錢,但連帶效應很大。最嚴厲的懲罰措施不是罰款,而是來自市場。一個成熟的企業(yè),應該很重視社會信譽———有點兒“性本善”的意思。
這似乎是事出有因的。召回制度本來勢在必行,但出臺之前,卻一度盛行“不合國情論”,理由諸如車商無法承擔巨額的維修和技改成本、汽車銷售會受影響,品牌形象也將大打折扣、召回缺乏法律基礎……當然,說這話的,全是國內(nèi)車商。如今制度雖然出臺,想必已平衡了多方利益,這樣的條款,便是明證。那些不情不愿的
廠商,真能像所希望的那樣,重視信譽嗎?(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