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都市報》報道:
●根據初步方案,公交線路將分成四大類
●大的調整今明兩年將逐步完成
廣州公交大變局之線網調整
前言
廣州城市在不斷變化,公交線網在不斷發(fā)展,這都關系到老百姓最平常的生活。
上世紀90年代以前,環(huán)市路外就是郊區(qū),公交線網基本可以滿足市區(qū)內的需要。但現在,市區(qū)線路嚴重擁擠,一些新區(qū)又少有公交車。
公交線網大變局已是大勢所趨。目前,調整的初步方案已經確定,將報市政府批準。
本月初,本報記者專訪了廣州市交委主持公交線網調整的負責人,為市民揭開公交線網初步調整方案的紅蓋頭。
調整方案
調整總體思路:整體線網線路按“骨架線路+基本線路+補充線路+特殊線路”的模式劃分為四個層次。初步形成層次分明、功能明確、銜接較為順暢的優(yōu)化線網體系。
線網的重新布局規(guī)模宏大,具體該如何調整?
記者采訪了廣州市交委公交線網優(yōu)化調整工作組有關負責人。這個20多人的工作組進行了長達近一年的調查研究,在去年12月進行了廣州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客流調查,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公交線網調整的初步思路。據介紹,大的調整在今明兩年將逐步完成。
此次客流調查范圍包括:全市公交中的288條公交線路、30個主要公交集散站點、10個公路客運站場、16個地鐵站、兩個火車站和芳村區(qū)等4個偏遠地區(qū)的客流情況。
調整總的思路是整體線網線路按“骨架線路+基本線路+補充線路+特殊線路”的模式劃分為4個層次,根據各類型線路的功能作用和所滿足不同出行目的、不同層次旅客的交通需求,初步形成層次分明、功能明確、銜接較為順暢的優(yōu)化線網體系。
骨架線路適應廣泛出行需求
骨架線路:城區(qū)各級組團間及組團內部的主要客流走廊,或者聯系主要旅客集散點,滿足區(qū)域間及區(qū)域內中遠距離出行需求的線路,在整體線網布局中起支架作用。
骨架線路應具備以下6個特征:與客流主流向相一致,線路社會效益顯著;行經主干道或行經道路通行條件良好;聯系大型樞紐站或大型商住區(qū);城區(qū)各組團間必要聯系通道或組團區(qū)域內重要聯系通道;方便換乘;總站無占道經營。
按照這種思路,線網規(guī)劃小組根據客流調查的結果,將廣州分為7大“組團”:城市中心區(qū)組團、城市新中心區(qū)組團(天河)、西南區(qū)組團、西北區(qū)組團、東北區(qū)組團、北區(qū)組團、東區(qū)組團和南區(qū)組團。這七大組團之間,用骨架線路連接,客流較大的組團,如位于荔灣、越秀的城市中心區(qū)組團,內部也用骨架線路連接,骨架線路通過公交樞紐站場如中山八路站場連接起來。
基本線路短距離的銜接換乘
基本線路:是對骨架線路的補充和完善,以滿足城區(qū)各組團或各組團區(qū)域內部分旅客中短距離出行的交通需求,并承擔與骨架線路、地鐵、公路及鐵路等樞紐點的銜接換乘。在其設置上,應依據骨架線路而設置,并以良好的換乘相匹配。
工作組認為,這一配置完成之后,市民在公交與地鐵之間的換乘將更加方便,不用走那么多的冤枉路。類似火車東站那樣,公交、地鐵、火車等有明顯的功能分區(qū),要實現所有的地鐵站點都達到這一要求,目前還受到很多限制,短期內難以實現。不過,工作組介紹,這將是政府追求的目標。
補充線路滿足邊遠市民出行
補充線路:以填補空白或公交稀疏區(qū)域為主,滿足邊遠地區(qū)市民出行交通需求。線路主要通過抽疏中心區(qū)重疊線路進行補充,或根據客流需求在公交空白區(qū)新開線路。補充線路對解決邊遠地區(qū)居民乘車難問題將起到極大作用。
據了解,這一設想已經部分地付諸實施。廣州是被交通部確定為進行農村客運網絡化試點的城市。今年3月份,白云區(qū)已基本實現村村通公交,率先形成補充線路網。
據介紹,目前廣州已完成鎮(zhèn)鎮(zhèn)通二級公路,其中從化市、白云區(qū)、花都區(qū)和番禺區(qū)都完成了行政村通水泥路任務,通車里程近2000公里。
在下一步的調整中,補充線路將進一步填補“公交盲區(qū)”,開設一批新線,解決無車可坐的問題,并將興建一批公交站亭,讓居民避免日曬雨淋之苦。
目前最引起市民關注的“公交盲區(qū)”,是廣州大學城和南沙地區(qū)。據介紹,在即將開始的調整中,這兩個地區(qū)不僅要通公交車,還將逐步開成公交線網,包括開通南沙客運港至廣州天字碼頭的水上航線,并在區(qū)域內實現公交優(yōu)先的政策。工作組介紹,形成線網就意味著這些地區(qū)并不全是補充線路,將出現骨架線路或基本線路,以完善、基本固定地區(qū)的交通形態(tài)。
特殊線路滿足特殊群體出行
特殊線路:以滿足特殊群體出行的交通需求為目的,與其它線路共同組成完整的線網體系,為市民提供形式多樣、功能齊全的公交服務,提升公交的吸引力。主要包括“大站快車”形式的快線和旅游觀光線路。
陳先生中山大學副教授說,久居“象牙塔”中,了解廣州的變化主要靠報紙和電視,有時想到新景點走一走,又苦于到景點的交通不是很方便。旅游觀光公交線路對滿足像陳先生這類想“自助游”的市民和外地不想跟團“趕鴨子”的游客,將起到非常大的幫助。工作組介紹,在城區(qū)各景點間開設旅游觀光線路,解決市民和游客旅游觀光的交通需求,推動廣州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調整手段
市交委公交線網優(yōu)化調整調研工作組表示,主要采用六種不同的方式,對公交線路進行調整,以期達到最優(yōu)化的配置。
大站快車:對重疊嚴重且長度過長,但存在一定需求的線路,減少其?空军c,提高直達效率,形成大站快車。線路截短:針對現狀線路過長,尤其為部分郊區(qū)與中心區(qū)之間的聯系線路跨度過長且深入中心區(qū),造成中心區(qū)線路過于密集。調整中,采取對此類線路在靠近中心區(qū)邊緣的公交樞紐點截短,適當增加必要的換乘,不再深入中心區(qū)。
線路延長:通過線路延長,將一些較短的重疊線路完全包容并予以取消,盡量減少線路的重疊;或通過延長線路擴大服務范圍及加強銜接。
完全改造:中心區(qū)存在部分走向嚴重不合理的線路,有關部門將對其進行改造,填補公交空白區(qū)域或稀疏的外圍區(qū),從而達到線路相對均衡的目的。
局部改道:將中心區(qū)部分路段過于密集的線路抽疏,改行其它道路;對過于曲折及不必要繞行的線路減少其繞行,將其繞行部分取直;對部分路段走向與客流適應性不一致的線路進行局部調整。
合并重組:在滿足客流需求條件下,對走向一致、重疊嚴重的線路進行合并,保留綜合評價相對較高的線路,抽疏出來的線路作另行安置。
專家點評
對于這次線網調整,華南理工大學交通學院交通運輸規(guī)劃與管理學博士靳文舟教授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認為這將是廣州公交發(fā)展史上的一次大的變革。
華南理工大學交通學院交通運輸規(guī)劃與管理學博士靳文舟教授說,科學、合理、便捷的公交線網是實現城市交通效率提高的基本保證。靳文舟認為,傳統(tǒng)上的公交追求“快捷”,在沒有地鐵之前,這無可厚非,老百姓總想公交車跑得快一點。但在地鐵逐漸成網之后,追求“快捷”便不是傳統(tǒng)公交的目的,而應該由地鐵來承擔。靳文舟認為,在地鐵和快車承擔了“快捷”的任務之后,傳統(tǒng)公交要轉而追求“便捷”。
據了解,上海同濟大學的交通管理專家極為關注廣州的這次線網大調整。中國城市交通規(guī)劃學術委員會委員、同濟大學交通工程系主任、1999年廣州線網研究的主要負責人楊曉光教授認為,廣州是一個很好的個案,公交調整勢在必行,調整將改變市民的乘車習慣,他希望廣州市民多多配合。
關注重點
廣州公交按四類線路的模式運作,將不可避免地使市民總的換乘次數比現在增多。但工作組認為,關鍵是換乘方便,適度的換乘不可避免。最終公交將與地鐵、鐵路、民航實現無縫銜接。
關注一適度換乘不可避免
對市民來說,坐一次車,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到達目的地,是很爽的事情。但這次按照“骨架線路+基本線路+補充線路+特殊線路”的模式,將不可避免地使總的換乘次數比現在增多。工作組認為,關鍵是換乘方便,提升整個城市的運作效率,“適度的換乘不可避免”,而且在現代運作有序的城市交通中,適度換乘是必須的。
要提升效率,理想的狀態(tài),不僅公交要與地鐵、鐵路、民航實現“無縫銜接”,即便在公交線網內部,也要實現“無縫銜接”,提高換乘的時間效率。
工作組說在線網布局及其配套設施完成之后,首先在公交線網內部實現“無縫銜接”。屆時,市民乘車,從骨架線路換乘到基本線路抵達目的地的時間,一定比現在一次性到達要快,但基本上換乘一次即可。要實現這一點,必須加快公交樞紐站的改造和建設;大的換乘站,要配以大的“港灣式”車站。
關注二適度超前引導經濟
工作組認為,這次線網調整,也應該從適應需求及適度超前引導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持續(xù)發(fā)展角度加以考慮。
據介紹,城市在不斷發(fā)展中,線路的調整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
工作組設想,在此次線網布局完成之后,還將著重進一步固定骨架線路,完善基本線路、補充線路和特殊線路。比如隨著地鐵形成網絡,部分“大站快車”形式的線路將由地鐵取代,但隨著城市格局的變化,新的區(qū)域有可能需要這種快車形式。
[1]
|